书画同源,在当代,如何理解书画同源?
书画之间,源远流长,同根同源。书,乃文字之表现;画,则是艺术的展现。二者的结合,自古以来便密不可分。
旧石器时代的刻划艺术装饰物,如鹿角上的刻纹,是人类早期的艺术表现,标志着书画艺术的萌芽。新石器时代的陶片、陶塑、石雕、玉器以及绘画等,皆以线条为表现基础,体现出中国书画的独有特色。
从新石器时代的绘画到彩陶,再到石壁岩画,无不展现出古人对书画艺术的热爱与追求。刻划符号,有些已接近原始文字,可视为文字形成的雏形。如出土的陶尊、陶文等,都体现了古代书画艺术的独特魅力。
真正意义上的文字艺术,始于商代的甲骨文。画的作用则更为特殊,地位崇高,如表现重大历史事件、庆典、集会等。其社会功能与六艺同功,是自然产生的,并非凭空捏造。
古代帝王受天命统治国家,这一理念也在书画中得以体现。如秦之传国玉玺上的篆字,以及传说中的龙图呈宝等,都是书画同体的见证。远古传说中,苍颉创造文字,成字书之形,这个时代书画同体不分。
象形文字的出现,让书画更加融合。为了描述不可见的形状,人们开始使用画。图画的意义重大,如图理、卦象、图形等。周礼记载,教国子用六书,其中的象形便是画的意思。所以说书画异名而同体,同源一体。
绘画的作用在虞氏时期尤为明显,被用于制作服饰、标识地理位置、测绘土地面积等。绘画还表彰忠臣勋烈,如麒麟阁上的功臣之像。
书画同源,二者的结合展现了人类艺术的辉煌历程。从古代的陶器到现代的书画作品,无不体现出中国书画的博大精深。每一笔、每一画,都蕴含着古人的智慧与情感,也展现出现代人对艺术的追求与热爱。汉明帝深爱艺术瑰宝,特别在云台广德殿彰显了后汉中兴功臣的荣耀。他下令绘制三十二位功臣的肖像,悬挂于此,以彰显他们的功绩。这一壮丽之举,如同夏商周时期,太史终抱画奔商、内史挚载图归周般的敬重与珍藏。
燕丹献图,显示了无比忠诚,使得秦皇对其深信不疑;汉明帝更是对艺术情有独钟,不仅设立了秘阁以聚图书,更是另设画室,创立鸿都学,以汇集天下艺术精英。
从汉武帝到宋、齐、梁、陈之君,历代君王都对艺术有着深厚的兴趣。他们在处理政务之余,都会沉浸在艺术的欣赏中。梁元帝更是才艺出众,他的内府充满了珍贵的艺术品。侯景之乱使得这些珍宝损失殆尽,令人扼腕。
隋代在观文殿后建立了妙楷台和宝迹台,分别收藏了自古的法书和名画。但历经烽烟战乱,许多法书名画都被焚毁于灾难之中。
中国的绘画艺术源远流长,上古时期的画作质朴雅致,如顾恺之、陆探微的作品便是代表;中古时期的画作则趋于华丽精致,如展子虔、郑法士的作品所示。到了盛唐时期,画作更是焕烂求备,张萱、周昉便是这一时期的代表画家。
金碧山水画也兴起了新风尚,以李思训、李昭道为代表。而画坛上更是出现了不同的画风与样式,如张家样、吴家样等,各具特色。张璪员外更是深得自然之韵,他的画作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吴带当风,曹衣出水,是画坛上的璀璨明珠。
要深入了解中国画,必须知道画有疏密二体。疏者如画龙点睛,密者如织网捕蝶,二者相互映衬,方显画之真谛。汉明帝云台广德殿的功臣画像,便是疏密二体的完美融合,展现了画中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