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雇佣军,缅甸为什么没有纳入清朝版图?
在清朝与缅甸的交锋中,背后隐藏着诸多故事。当时,清朝虽在战略上采取攻势,且在某些战术环节占得优势,但疾病与后勤问题如同挥之不去的阴影,困扰着每一位士兵。就连乾隆皇帝的小舅子傅恒,也因无法适应缅甸的复杂气候而病倒,最终不幸离世。这充分说明,若无法解决内在的疾病与后勤难题,清朝无法凭借国力强行征服缅甸。
明朝中前期,缅北地区曾是中原王朝的直属领地。缅甸中部和南部的大部分地区,也在当时被视为明朝的属地。随着缅甸东吁王朝的崛起,特别是两位雄主莽瑞体和莽应龙的领导,缅甸中南部完成了统一。
大航海时代为缅甸东吁王朝带来了新的机遇。通过与葡萄牙的贸易、军火的采购以及雇佣军的招募,其国力得到了显著的提升。实力的增强使其开始对明朝控制的缅北地区进行蚕食。尽管明军与缅军交战两次,但结果均未能如愿。到了明朝末期,缅北地区几乎完全被缅甸土著蚕食。
东吁王朝因过度扩张而逐渐衰败。在莽应龙之子莽应里去世后,缅甸已无力再对缅北进行进一步的蚕食。此时的清朝,由于要应对来自沙俄和蒙古的威胁,其重心在北面,因此并未过多关注东南亚的事务。这也使得清朝与缅甸之间形成了某种默契,两国的分界线基本维持了今天的格局。
在1752年,随着缅甸贡榜王朝的建立,这一和平局面被打破。贡榜王朝凭借强大的军力,开始在中缅边境挑起事端。当时,乾隆皇帝正忙于平定准噶尔,对南方的局势无暇顾及,因此指示云南官员自行妥善处理。但贡榜王朝见清廷无所作为,开始加大蚕食中缅边境的力度,甚至降服了众多土司。
随后,贡榜王朝更是派出小股部队,强迫这些土司向清朝实际控制的内地土司勒索贡赋。一些内地土司屈服于兵威,缴纳了保护费;而另一些则向云南地方官府请求军事支援。由于乾隆皇帝忙于平定准噶尔,云南官员并未给予足够重视。
直到十年后,乾隆皇帝才有空对缅甸的领土蚕食行为采取强硬态度。清军的首次征战并不顺利,甚至可以说是一场灾难。缅军的小股部队轻松地在云南洗劫后撤离,清军毫无办法。随后的战斗中,清军虽然收复了一些失地,但始终无法消灭缅军的主力,使得战斗变得更为艰难。
消息传到北京,乾隆皇帝愤怒不已,立即将当时的云贵总督刘藻革职,并派陕甘总督杨应琚前往云南负责追击缅军。杨应琚对缅军的情况并不了解,被表面的军事顺利所蒙蔽,盲目乐观地认为可以轻易征服缅甸。在他的支持下,清军发布了檄文,号称拥有庞大的兵力,但实际上只有一万多人。
连对手的实力都不清楚的情况下,清军的一万多人被缅军的几千人打得溃不成军。这一战的结果早已注定,清军的盲目乐观和缺乏准备使其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在历史的尘埃中,清朝与缅甸的交锋成为了一段令人深思的故事。原本,缅甸的主力在南线与泰国交战,无法长期与清朝抗衡。缅军却在屡战屡胜的背景下,以强大的战意逼迫清朝求和。清朝的宫廷上下并未领会到缅军的真正意图,反而坚持要求缅甸递交降表称臣,否则一切谈判都无从谈起。这种盛气凌人的态度最终导致了谈判的破裂。
谈判破裂后,缅军发动突袭,抄了清军的后路。清军发现局势突变,急忙撤退,然而缅军已经攻入了云南腹地。清军上下震惊,为了迅速驱逐缅军,他们以优势兵力包围了入侵的缅军。缅军的顽强抵抗让清军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一万多清军全线崩溃,虽然兵员损失不多,但军械枪炮丢弃无数。
战后,云贵总督杨应琚因害怕承担责任而谎报前线战况,声称大捷。敌人不会说谎,杨应琚的谎言最终被揭穿。为了尽快与缅军和解,他主动提出不再要求缅甸称臣纳贡,只希望能尽快让缅军离开云南。这次,缅军同意了和解。
在撤军过程中,缅军再次制造了意外。由于清军急于收复失地,紧紧跟随缅军回撤,缅军误以为清军违约,发起突袭,杀死了一批清军官员和士兵。杨应琚再次谎报战况,声称自己取得了大捷。这些虚假的胜利消息传至北京,乾隆皇帝在查看地图时发现异常,最终派出的实地调查团队揭穿了这些谎言。乾隆皇帝愤怒之下,将杨应琚逮捕并处死,然后派新的将军接手云南战事。
新任云贵总督明瑞上任后,认识到绿营兵的不足,但他并未正确评估缅军的实力。他盲目自信地请求调派八旗兵参战,认为只要八旗勇士到来,缅军必将败北。乾隆皇帝批准了他的请求,调派了大量兵力。清军的狂妄自大并没有带来预期的胜利。明瑞率领的大军在前进过程中遭遇了缅军的顽强抵抗,最终因后勤被断而陷入困境,明瑞等将领战死,大量清军士兵被俘。
这场失败对乾隆皇帝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打击。他认识到了自己的傲慢和错误,开始正视缅甸这个对手。他调派了更强大的兵力,包括满洲精锐和小舅子傅恒等心腹将领,决心与缅甸进行一场真正的较量。清军在此次战斗中下了真功夫,表现出了高水平。尽管清军能够克服自己的自大问题,却无法克服缅甸的瘟疫。这场瘟疫给清军带来了沉重的打击,使得战争的结局充满了不确定性。
清朝与缅甸的交锋是一段充满波折的历史。双方在战争中展现了各自的实力和智慧,也暴露了各自的弱点和盲点。这段历史不仅令人深思,也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启示。清军此次出征,人数达三万之众,然而真正的战场牺牲仅仅数千人,却有两万人因疾病而失去战斗力。诸多将领如总兵吴士胜、副将军阿里衮、水师提督叶相德等,都在前线与疾病抗争,最终不幸病逝。就连统帅傅恒,也未能幸免于难,染病卧床,最终也因病离世。
随着傅恒的倒下,副统帅阿桂意识到继续战斗已失去意义。在没有得到乾隆皇帝的明确指示下,他毅然决定与缅军议和停战。这种决策也得到了缅军主帅的响应,双方在没有各自君主授权的情况下,达成了停战协议。
这场持续多年、耗费清朝九百多万两白银的战争,最终黯然落幕。清朝深刻认识到,将缅甸纳入大清的版图,仅仅是一场遥不可及的梦想。撤退中的清军还经历了一段小插曲,为了展示诚意,他们烧毁了战船。缅军可能觉得这些船只烧毁太过可惜,竟向清军索要残骸。清军见状,加快了焚烧速度,只留下了一堆木渣给缅军。
纵观整个清缅战争,不难发现清朝面对的缅甸土著王朝,实力并不容小觑。清军在与缅军的多次硬碰硬中,并未占得明显优势。一旦遭遇瘟疫的侵袭,这场战争的胜算更是微乎其微。
尽管理论上吞并缅甸并非不可能,但这仅限于缅甸内部矛盾重重、无法形成统一王朝的情况下。如果缅甸形成一个统一且处于上升期的新兴王朝,那么想要吞并缅甸,几乎是无稽之谈。战争不仅仅是军事力量的较量,更是国家综合实力、民族精神的比拼。清朝在面临这样的对手时,必须谨慎行事,全面考虑各种因素,才能做出明智的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