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守珪是什么人?他的一生是什么样的?
唐朝名将张守珪:从无名小卒到边疆大将的传奇之路
在唐朝的辽阔大地上,张守珪,这位出身普通家庭的小卒,以其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卓越的军事才能,一步步登上了历史的舞台。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世界,感受他的传奇人生。
张守珪,字元宝,山西平陆人氏。唐朝时代,尽管科举制度盛行,但普通人想要出人头地仍非易事。家境贫寒的他,选择了一条少有人走的路——参军。唐朝崇尚武力,普通人只要军功卓越,便有机会身居高位。于是,成年后的张守珪毅然前往边疆,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
他参军的时期正值武则天晚期或唐中宗李显在位时期,那时的唐朝边境战乱频繁。这也为张守珪提供了展现才华的机会。他依靠军功逐渐升迁,从一个无名小卒成长为别将,相当于现代的副团长级别。
公元713年,年仅三十岁的张守珪以平乐府别将的身份,追随唐朝名将郭湛镇守北庭。郭湛是唐朝的老将,家族世代为军。他在军中摸爬滚打近五十年,才达到北庭都护的位置。对于年轻的张守珪来说,能跟随这样的前辈学习兵法韬略,实属难得的机会。
在张守珪的军旅生涯中,唐朝也进入了唐玄宗的时代。唐玄宗革除积弊,整顿边境军务,提拔有真才实学的将军。这使得张守珪的机会更多。他在北庭奋勇杀敌,多次亲自带兵击败后突厥的袭扰。他的治军严明,得到了麾下军队的支持和当地刺史的赏识。
驻守幽州期间,张守珪屡立战功,逐渐升迁至左金吾卫将军。开元十五年,吐蕃进犯河西,张守珪被调往甘肃酒泉地区与吐蕃战斗。他迅速恢复当地的防务,在极短时间内便恢复了防御体系。此后的四年里,他牢牢守住河西走廊,对吐蕃造成了极大的削弱。
当唐朝的东北方向因契丹和奚族的作乱而陷入战乱时,唐玄宗想起了张守珪。他再次被调往幽州担任卢龙节度副使负责防务。在这里发生了著名的偷羊案之后引入安禄山的历史事件也悄然拉开了序幕。安禄山因偷羊被发现却得到了张守珪的赦免和赏识进入了军队成为了他的得力干将也为后来的历史发展埋下了伏笔。安禄山的勇气以及他精通多种语言的能力和对边境游牧民族情况的熟悉成为了张守珪看重他的原因这也为安禄山后来的崛起奠定了基础。在张守珪的领导下安禄山逐渐展现出了自己的才华并得到了他的认可和支持从而改变了命运和历史进程的故事被传为后人津津乐道的佳话。而张守珪作为唐朝的名将他的传奇人生和卓越军事才能也被永远铭记在了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成为后人敬仰的楷模之一。一念之差,时光匆匆,数十年后的一场大祸悄然酝酿。张守珪与安禄山的命运交汇,始于安禄山进入军队的那一刻。
安禄山,一个名字在史书中留下深刻印记的人物,他的旅程与史思明交织在一起,两位命运的舞者共同编织了安史之乱的悲歌。他们的相遇并非预示灾难的降临,而是为了唐朝的安危并肩战斗。
安禄山的机智与他对游牧民族的深入了解,使他在战场上屡立奇功。他的圆滑与擅长讨好上司的特性,使张守珪对他青睐有加,甚至收他为义子。这一身份的转变,为安禄山的仕途打开了新的篇章,他的地位逐渐攀升,声名鹊起。
张守珪的策略不仅仅局限于军事领域。他明白知己知彼百战百胜的道理,因此他不仅仅收纳了安禄山这样的猛将,更收纳了一批对契丹足够了解的胡人。这些人在战争中的作用举足轻重,他们提供的情报使得唐军能够精准出击,屡次取得胜利。张守珪也利用契丹内部的矛盾,分化打压,最终成功灭掉契丹。
这一辉煌战绩使张守珪名声大噪。在唐朝开元年间,能够完成灭国级战绩的人屈指可数,他的成就无疑是实打实的。这样的战绩使他备受赞誉,回到洛阳后更是得到了极高的荣誉,太庙庆功、唐玄宗亲自赋诗,封为辅国大将军。
正当张守珪即将步入出将入相的人生巅峰时,一块巨大的拦路石挡在了他的面前——张九龄。作为唐玄宗时代的名相,张九龄坚决反对张守珪入朝为相。他的理由很直接:如果现在只是因为平定契丹就封宰相,那么将来平定突厥和奚族又该如何奖励?
除了这个表面的理由外,张九龄还有一个无法明说的担忧。唐朝的出将入相惯例在唐玄宗时代有些行不通了。因为之前的几个时代,完成灭国战绩的猛人大多是出身高层贵族,他们熟悉如何治理国家。而到了唐玄宗时代,很多猛人出身底层,像张守珪一样,虽然战争经验丰富,但对朝廷中枢的运作方式并不熟悉。这意味着他们可能无法胜任宰相的工作。
张九龄常年身居中枢,自然明白这个道理。他懂得让张守珪这样的猛人在边境领兵保家卫国是合适的,但让他入朝为相可能会引发混乱。虽然皇帝李隆基也明白这个道理,但他并没有直接反对张九龄的意见。于是,张守珪的宰相梦破灭,被鼓励继续杀敌立功。
这一转变让张守珪心生不满。他原本期待回到京城后能担任宰相,但现实却是继续镇守边疆。为了证明自己,他决定继续攻略奚族。就在这个时候,一个意外发生了…在公元738年,张守珪回到幽州的两年后,发生了一件令人遗憾的事情。他的部将为了截击反叛的奚族,假借他的名义派出了军队。这支唐军在面对实力强大的奚族军队时,先胜后败,遭遇了罕见的失败。
对于张守珪来说,这是一次不小的打击。他正努力向宰相之位冲刺,无法接受任何形式的失败。他深知,如果这次失败的消息传回京城,他的宰相梦可能会破灭。
在这种背景下,张守珪选择了掩盖这次失败。他重金贿赂了皇帝身边的红人、内常侍牛仙童。牛仙童刚刚从边境战争归来,被唐玄宗派去考察实际情况。张守珪希望他能帮忙掩盖真相。
他们不仅逼迫战败的部将自杀,还清理了所有知情的人,企图做得天衣无缝。牛仙童回到京城后,向唐玄宗谎报了战绩。
世界上没有不透风的墙。牛仙童在宫里身居高位,嫉妒他的宦官不少。很快,有人揭发了他受贿的事情。
问题变得非常严重。原本,张守珪的错误只是用人不当导致战败,最多被斥责两句。但现在,因为他虚报军功、勾结边军将领等行为,情况截然不同了。
当这件事被查实后,唐玄宗愤怒地下令将牛仙童处以极刑——砍去四肢,挖出心脏。这种极刑在唐玄宗时代几乎是前所未有的。皇帝绝对不允许自己的亲信对自己撒谎,更不允许他们勾结边军将领。
张守珪因为之前的功劳较大,得以逃过一死,但被贬为括州刺史,失去了兵权。一年多后,他因积郁成疾,在括州病逝,享年五十七岁。
回顾张守珪的一生,我们发现他最大的错误并非放走安禄山,而是用更大的谎言去掩盖自己的失败。历史告诉我们,用谎言去掩盖谎言只会让错误越来越大,而从来不会解决问题。如果张守珪没有贿赂牛仙童,他可能只是受到一些斥责,不会遭遇那么大的麻烦。
至于安禄山,更是出乎意料的错误。谁也想不到几十年后的事情。张守珪在世时,安禄山虽然屡立战功,但官职较低,没有能力给唐朝造成麻烦。在张守珪去世后不久,安禄山便开始发挥自己的交际能力,很快升迁并发动了安史之乱。
如果张守珪还活着,安禄山可能未必能身居高位,安史之乱也可能不会发生。这个故事也带给我们一个启示:用谎言去弥补谎言是最愚蠢的选择。一个谎言需要用更多的真相来揭穿,结果往往只会造成更加糟糕的后果。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