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不容辞什么意思
“义不容辞”是一个汉语成语,源自《三国演义》。其字面的意思是“道义上不允许推辞、拒绝”。在这个成语背后蕴含着一种强烈的道德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东汉时期,曹操威胁天子,命令诸侯攻击孙权和刘备。赤壁之战后,曹操决定南征。孙权召集部长讨论对策,谋士张昭建议邀请刘备共同抵抗曹操。因为刘备是吴的女婿,同时抵制曹操也是维护整个江山的道义之举,所以不允许推辞。这就是“义不容辞”的由来。
这个成语在表达一种坚定的立场和决心时非常有用,意味着面对某种道义上的责任或义务,我们不能退缩或拒绝。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需要义不容辞的时刻,比如为了家人、朋友、集体或国家的利益而奋斗。我们可以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因为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除了“义不容辞”,还有一些与之含义相近的成语,比如“义不容忍”、“责无旁贷”、“匹夫有责”等。它们都在强调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当我们面对需要承担的责任时,不能推卸给别人,也不能犹豫不决。我们要勇敢地站出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在扩展知识方面,我们还了解到与“义不容辞”相关的典故和故事背景。例如,在赤壁之战后,曹操的南征和孙权如何运用“义不容辞”的策略来寻求刘备的帮助共同抵抗曹操。这些故事背景不仅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个成语的含义,还让我们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和勇气。
“义不容辞”是一个充满道义和责任的成语。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时刻保持一颗责任心,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当我们面对需要挺身而出的时候,我们要毫不犹豫地站出来,因为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也要学会运用一些与之含义相近的成语来丰富我们的表达方式。孔明阅读了鲁肃的来信后,神态自若。他笃定地表示,江南(东吴)的将士无需调动,荆州的士兵亦无需紧张备战。因为他已有妙计,确保曹操不敢轻举妄动。他向鲁肃保证,不必担忧,他有退敌之策。
待送信人离开后,刘备焦急地询问孔明:“先生,您如何能退去曹操的三十万大军?”孔明微微一笑,道:“曹操心中最大的忌讳,莫过于西凉的军队。眼下,曹操已杀了马腾,西凉军队由马腾之子马超统领。马超对曹操心怀怨恨,必欲为父报仇。我们可以致书于马超,劝他乘此时机重整旗鼓,进军关中。曹操此时正忙于应付西线战事,无暇南征。”
听完孔明的分析,刘备心中的忧虑消散了不少。他立刻采纳孔明的计策,着手实施。果不其然,马超迅速起兵,攻入关中,直逼长安。曹操无奈之下,只得放弃南征的计划,全力应对西凉的挑战。
何谓“义不容辞”?这正是孔明所展现的智谋与担当。他深知形势紧迫,责任重大,没有丝毫犹豫,挺身而出,担当起应对危机的重任。他的智谋与勇气,使得东吴与荆州得以安享一时之平静。若转载此文,请务必注明出处为赖氏风水网。
此后的日子里,孔明继续用他的智谋为刘备出谋划策,为蜀汉的繁荣稳定立下汗马功劳。他的事迹传颂千古,成为后世智慧的象征。而这段故事,也让我们看到了智者的风采与担当。面对危机,我们亦应像孔明一样,义不容辞,挺身而出,为国家的繁荣稳定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