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滔滔是什么人?宋哲宗是如何评价她的?-
历史上的北宋时期,高滔滔,宋英宗皇后,被誉为女中尧舜,与“章献明肃”皇后刘娥一同成为北宋两位重要的“临朝称制”的皇太后。她们都在儿子或孙子年幼时摄政,但在皇帝成年亲政后,却出现了不同的政治局面。
刘娥辅佐儿子(非亲生)宋仁宗,而高滔滔则辅佐孙子宋哲宗。这两位皇太后都在皇帝到了亲政年纪后,因为种种原因不愿还政,继续让皇帝形同虚设,直到她们去世后才真正掌握权柄。他们在政治理念和行为上都有着独特的见解和做法,都曾在某种程度上让辅佐的皇帝感到不满。
特别是刘娥,她生前不让宋仁宗认生母,甚至一度有过仿效武则天的意图。而高滔滔则极力压制宋哲宗生母朱妃的品级,与宋哲宗的政治理念背道而驰。这两位皇后在去世之后,获得的待遇却大相径庭。
刘娥死后,尽管有人想要追究她的责任,但宋仁宗并未允许。相反,他专门下诏,承认刘娥的功绩,不允许有人指责她。这背后反映的是宋仁宗对刘娥的全面考虑和认可。刘娥虽然压制了宋仁宗十多年,但她执行的国策基本延续自宋太祖到宋真宗时期。她采取的“萧规曹随”的政治态度,让宋仁宗从她那接收了一个稳定和平的江山。宋仁宗在刘娥死后,虽然做了一些调整,但并没有否定刘娥或引发大的。
高滔滔的情况却截然不同。她在世时采取的保守派政策与宋哲宗的政治理念相悖。宋哲宗想要继承父亲宋神宗的遗愿,推行变法。高滔滔在世时的政治立场与宋神宗对立,这让宋哲宗极度不满。高滔滔死后不久,保守派官员就劝宋哲宗不要否定高滔滔。这种政治上的对立和差异让宋哲宗无法忍受。他在高滔滔死后并没有像宋仁宗那样全面肯定她的功绩。相反地,他选择了否定高滔滔的政治立场和行为。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总有那么几个风云人物留下深深的印记。在宋朝这一历史大舞台上,宋哲宗和高滔滔的较量成为了人们热议的话题。
宋哲宗,这位年轻的君王,心怀壮志,有着自己的政治理念。他深知,要想实现自己的理想,就必须对高滔滔进行一些行动。于是,他在诏书中巧妙运用笔触,以“老奸擅国”指代高滔滔的行为。这四个字,犹如一把锋利的剑,直指高滔滔的核心。
贬斥高滔滔重用的保守派官员,重新起用被高滔滔贬斥的变法派官员,宋哲宗这一连串的动作,无疑是在向高滔滔发出强烈的信号。他并非轻易妥协之人,对于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有着坚定的决心。
回望历史,宋仁宗也曾有过变法的想法,他的“庆历新政”便是明证。他选择的是稳健的方式,先稳后变,不急不躁,一切都在循序渐进。对于宋哲宗来说,他面对的局势更为复杂,他需要更快地行动。
值得一提的是,在刘娥死前,一切都进行得有条不紊。宋哲宗并不需要否定刘娥来搞大动作,他只需要慢慢熟悉局势,找准时机。高滔滔对于他来说,却是一个巨大的障碍。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宋哲宗必须在高滔滔身上找到突破口。
基于孝道的原则,宋哲宗不能公开否定高滔滔,但他可以在诏书或诏令中表达不满。在宋哲宗眼中,搞好变法就是对高滔滔最大的否定。而诏书中对高滔滔的贬低,只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手段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