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十三 电影(《狗十三》到底讲了什么)
在影片《狗十三》中,张雪迎饰演的李玩,是一个年仅十三岁的少女,她的个性独特且鲜明,情感丰富而敏感。她就像是我们每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的投影,展现出了那个年纪特有的叛逆和挣扎。
李玩的家庭环境复杂,父母离异,她与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尽管爷爷奶奶在竭尽全力地关心和照顾她,但这种关怀并非李玩所真正需要的。她不能喝牛奶,一喝就会呕吐,而奶奶却一再强迫她喝下,这种自以为是的关心,反而给李玩带来了负担。
父亲和继母生了一个小男孩,为了讨好李玩,他们送了一只狗给她。一开始,李玩并不喜欢这只狗,因为它是父亲送的。但小狗的懂事和黏人让李玩感到了温暖和陪伴。李玩给小狗取名叫爱因斯坦,因为她热爱物理,最喜欢看的书是《时间简史》。
有一天,爱因斯坦被爷爷不小心弄丢了。全家人并没有积极去找狗,而是坐着等李玩回来告诉她这个不幸的消息。父亲用情感打动她,告诉她要做个好女孩,要专注于学习,然后告诉她狗丢了。李玩焦急地寻找爱因斯坦,半夜跑出门,满大街贴寻狗启示,情急之下导致爷爷扭了脚。
继母出了个馊主意,领回一只和爱因斯坦很像的狗,全家人都说这就是爱因斯坦。虽然大家都心知肚明这不是原来的爱因斯坦,但坚持说是的李玩却被认为是得寸进尺。矛盾升级,李玩冲出家门,独自喝酒。回家后,高举的酒瓶和在寒夜里寻找她的奶奶让父亲愤怒不已,对她进行了严厉的打骂。
第一只爱因斯坦的丢失在这场打骂中似乎告一段落,而第二只爱因斯坦的孤立无援也唤起了李玩的同情心。之后,一切似乎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李玩的英语考了第一,一家人的相处表面上也很和平。被家人宠坏了的继弟昭昭招惹了爱因斯坦,受到了惊吓。在继母的讽刺和昭昭的哭闹中,父亲将爱因斯坦送走了。
李玩又一次寻找起了爱因斯坦。在发现自己每天晚上听到的悦耳的鸟叫声竟是由一个精神病人所模仿出来的时候,李玩的抗争终于结束了。她考入了重点中学,在庆功宴上有人给她夹了一块狗肉。李玩微笑道谢,将狗肉吃了下去。
影片结尾,李玩在路上遇见了第一只爱因斯坦。她对堂姐说:“我只害怕它会认出我来。”第二只爱因斯坦在场被饿死了。李玩只有在无人的街角无声地哭泣。她是否真的懂事了?她学会了妥协和求全,对自己厌恶的事物微笑着接受,没有反抗,只有无声的顺从和沉默。
影片中的伪善贯穿始终。谁不伪善?爷爷奶奶的关爱并非真正的理解;父亲的打骂过后又换上慈爱的面孔;继母的伪善更是显而易见。李玩也妥协了,从吃下狗肉的那一刻起,她戴上了面具,走进了大人的世界。她能够自然地喝下红酒,冷漠地看着自己苦苦寻找的爱因斯坦离去。
或许我们都曾是那个独特的、敏感的、执着的李玩,但在成长的路上,我们逐渐学会了妥协和接受。但愿我们都能记住最初的那个自己,记住那份纯真和执着,不忘初心,方得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