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口相传(说文解字:太宰、固、纵、鄙事)
太宰之名源远流长,乃是古代天子的六卿之一,有着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的重责大任,执掌百官,其地位显赫。在春秋时期的各国,这一职位也广泛设立。
有的学者认为,此处所指的太宰,是吴国的太宰伯嚭。在一次吴鲁会盟中,对话便围绕这位人物展开。
固,乃会意兼形声字。《说文解字》中解释,“固,四塞也。”它由“囗”与“古”组合而成,“囗”象征围住、封住。四周围起即得十口相传,其本义为结实、牢靠。诸如坚固、稳固、巩固、凝固、加固等词汇,皆源于此。
《诗·小雅·天保》中便有“亦孔之固”的描述。固字还有坚定、不变动的含义,如固执、固定、固本等。如《资治通鉴》中的“荆州与国邻接,江山险固,沃野万里”,便体现了这一点。“固”还表示本来、确实等意,《史记·项羽本纪》中的“固不如也”,便是此意。固也用作姓氏。
纵放、松缓、放松,皆为纵之本意。《说文解字》中解释,“纵,缓也。”原指织布时两人放开织机,任随丝线退回去。后延伸为放开、放走之意,如纵敌、纵火、纵虎归山等。纵也指任意、纵意,如放纵自己等。屈原的《离骚》中“纵欲而不忍”,便体现了这一点。纵还有急遂的样子,用作“纵纵”。纵也有即使、使等意,如北宋·柳永的《雨霖铃》中的“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将则表示“大”的意思。《尔雅》中便有“将,大也。”孔安国曰:“天固纵大圣之德。”体现了其崇高的含义。而鄙事则指技艺之类的小道。在《论语注疏》中,“此章论孔子多小艺也。多能鄙事孔子自谦”,表达了君子对于技艺的谦逊态度。君子一词在《论语》中有两种含义:一是品德高尚、有胸怀、有文化有素质的人,与小人相对;二是君之子孙,即贵族子弟。在春秋的黄金时期,历史舞台上的统治者大多显赫贵族血统。这一时期,"君子"一词不仅代表着一种崇高的道德品质,更被赋予了特殊的身份标签,指代那些握有政治实权的精英们。与此截然不同的是,"平民"二字,彰显了社会的另一个阶层,他们是社会的基础,却鲜少涉足政治的核心。
在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君子们以其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卓越的统治才能,赢得了社会的尊重和敬仰。他们不仅承载着家族的荣誉,更是肩负着治理国家的重任。他们的智慧与决策,直接影响着国家的兴衰成败,成为了历史的推动力量。他们所倡导的仁、义、礼、智、信等理念,也成为了后世儒家学派的核心价值观。
与君子形成鲜明对比的平民,他们是社会中的大多数。他们默默无闻,辛勤劳作,为国家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他们没有接触政治的权力,却承受着政治决策带来的各种影响。他们的生活虽然平凡,但他们的坚韧和毅力却令人敬佩。他们的喜怒哀乐,成为了历史长河中最真实、最动人的部分。
在春秋时期的政治舞台上,君子和平民共同构成了社会的两大阶层。他们虽然身份迥异,但共同参与了历史的进程。他们的命运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共同推动着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
在这个时期的历史长河中,"君子"和"平民"这两个词汇背后所蕴含的文化、社会意义深远而丰富。它们不仅代表了不同的社会地位,更体现了人们对权力、道德、责任等议题的深度思考。这些思考,为我们理解春秋时期的历史文化提供了独特的视角。这种理解和认识,对于我们深入理解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