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和中国科学院院士有
一、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的风采
除了荣获诺贝尔医学奖的药学家屠呦呦研究员,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获得者几乎全是两院院士,他们是中国科研领域的璀璨明星。
1. 中国工程院院士:他们的名字如袁隆平、金怡濂等,每个人都在工程领域有着杰出的贡献。他们致力于科研,为国家的技术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2. 中国科学院院士:这些科学家如吴文俊、黄昆等,是中国自然科学领域的顶尖人物,他们的科研成果对我国的科学进步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3. 双院士:王选、闵恩泽等既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又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他们的成就更是令人敬佩。
二、中国科学院与中国工程院的差异与特点
中国科学院成立于1949年,是中国自然科学的最高学术机构。中国科学院院士是国家设立的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目前,中国科学院有院士829人,外籍院士107人。而中国工程院于1994年成立,是中国工程技术界的最高荣誉性、咨询性学术机构。中国工程院院士是中国工程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目前,中国工程院有院士920人,外籍院士93人。
三、院士的产生与学部组织
中国科学院院士的产生有着严格的章程和程序。根据院士章程的规定,院士的产生需要经过严格的评审和初选,以及终选候选人的确认。初选实行差额无记名投票,终选则由全体院士进行无记名投票选举。院士的产生不仅要求学者在科学技术领域做出系统的、创造性的成就,还需要热爱祖国,学风正派。院士也有权放弃院士称号。对于加入外国国籍的院士,或者严重违反科学道德、品行不端的院士,将会自动失去院士称号。外籍学者对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也可以被选为外籍院士。
中国科学院的学部是国家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咨询机构,现设有六个学部,包括数学物理学部、化学部、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等。每个学部都有各自的职责和特色,院士按其所研究的学科领域参加相应的学部。这些学部全体院士会议定期召开,为国家的科技发展提供咨询和建议。中国科学院学部体系与中国工程院相关概述
中国科学院,作为国家在科学领域的最高殿堂,其各学部从本院院士中选举产生常务委员,组成学部常务委员会,负责学部的日常管理事务。这些常务委员每届任期四年,可连任一届。为了确保学部的持续活力与创新力,每届常务委员会至少更换二分之一、至多不超过三分之二的成员。在学部的领导下,推选出学部主任与副主任,主持学部的整体工作与院士会议。中国科学院目前设置有数学物理学部、化学部等六个学部。
相较之下,中国工程院作为国家在工程科学技术领域的最高学术权威机构,设有九个学部与六个专门委员会。九个学部涵盖了从机械与运载工程到工程管理的广泛领域。尽管中国工程院侧重于工程科技,但其六个专门委员会涵盖了增选政策、科学道德建设、咨询工作等多个方面,显示了其在科学领域的参与。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科学院拥有直属高校,如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而中国工程院则主要通过联合办学的方式来培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若中国工程院建立独立的工程大学或理工大学,直接参与高等工程教育,将更有助于培养工程硕士、工程博士等高端人才。
两位院士的协同合作与融合聚焦将对中国的科学与工程技术、教育以及产学研产生巨大的推动力。如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与其弟子王振义,就是典型的师生院士。而在院士队伍中,不乏夫妻档,如陈竺与陈赛娟,他们的合作与研究为中国的生命科学和医学领域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中国科学界的金字塔尖,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是两颗璀璨的明珠。他们的学部设置多样,涵盖了生命科学、医学、信息技术、信息与电子工程等多个领域。
关于误解,人们常常对两院院士的研究领域有所误解。例如,很多人会认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主要关注应用科学、工程科学,而忽略了他们在教育科学上的贡献。实际上,许多工程院院士如周济、潘云鹤等,不仅在工程领域有所建树,还在教育领域担任过重要职务,如大学校长等。著名的免疫学科学家曹雪涛院士,现任南开大学校长,曾在北京协和医学院担任要职。
在“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中,虽然大多数人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但也有两位杰出的科学家钱学森和朱光亚,他们同时是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的院士。仍有一些功勋科学家如钱冀和姚桐斌并未入选两院院士。
关于院士的误解还在于,人们常常认为他们样样精通。实际上,院士只是某个专业学科领域的专家,无论是临床医学、病原生物学还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他们都在自己的领域里深耕细作,达到了世界顶尖水平。尽管有些院士如钟南山、李兰娟等,在多个领域都有卓越贡献,但他们也是经过长时间的专业积累和研究,才达到今天的成就。
在当前的重大病毒肺炎疫情中,两院院士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参与病毒溯源、传播机制、药物治疗、疫苗研发等多个方面的工作,为疫情防控做出了巨大贡献。如钟南山院士,不仅为抗击非典疫情做出了卓越贡献,还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中亲自奔赴一线,为救治更多生命争取了宝贵时间。
还有一些双院士,他们既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又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如钱学森、朱光亚等,他们的科学成就为中国的科技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网友们关于两院院士的讨论议题也引人关注。例如,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诺贝尔医学奖获者屠呦呦研究员为什么没当选院士?笔者认为,屠呦呦为了让更多的年轻科学家有机会,主动放弃参选,她的成就已经超越了奖项的认可。饶毅博士作为世界顶尖生物学家,第一次参选因材料准备不充分而落选,但她的科研成果足以让她在第二次参选中当选。
评价科学家的科学成就不能只看表面,袁隆平的杂交水稻解决了人们的温饱问题,钟南山为救治更多生命而努力,钱学森让中国的火箭技术领先世界,黄旭华让中国成为世界一流,屠呦呦的发展中医药事业造福人类健康。这些都是他们为国家和人民做出的巨大贡献,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和尊敬。致敬武汉抗击疫情肺炎一线的中国顶级院士专家医疗团队
在中国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之战中,一批批顶级的院士专家带领其团队,如勇敢的战士般冲向抗疫第一线。他们是最美的风景线,是逆境中的希望之光。
钟南山院士团队,作为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组长的钟南山院士身先士卒,带领团队在武汉抗击疫情一线夜以继日地奋斗。
李兰娟院士,作为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主任,她与团队一道在抗疫战场上与病魔较量,她们的付出和坚持,是这场战斗取得胜利的重要力量。
王辰院士团队,作为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国家呼吸临床研究中心主任的他们,呼吸病学与危重症医学的专长让他们在抗疫一线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陈薇将军团队,军事医学科学院生物工程研究所的所长,她的研究在抗疫战争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仝小林院士团队,作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内分泌重点学科的学科带头人,他们在疫情中发挥了中医药的独特优势。
乔杰院士团队,作为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院长、妇产科主任、生殖医学中心的主任,他们在抗疫一线用专业的技术守护着生命的延续。
黄璐琦院士团队,中国中医科学院的院长,带领其团队在抗疫战争中发挥了中医药的重要作用。
还有众多如北京协和医学院援鄂救援医疗队、复旦大学华山紧急医学救援队、中山大学医疗队等医疗专家团队,他们接受祖国的召唤,奋不顾身地奋战在抗击疫情第一线。他们不顾个人生命安危,践行着健康使者的光荣使命。他们是真正的英雄,是值得我们敬仰和感谢的人。
在这特殊的时刻,让我们向所有抗击疫情的科学家、医护人员、人民解放军以及志愿者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你们是最美的逆行者,是时代的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