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桑德拉大桥(如何评价电影《卡桑德拉大桥》?
在冷战的阴影下,一部名为《卡桑德拉大桥》的影片于1976年在英国、意大利和西德的联合制作下诞生。这部影片被观众冠以“灾难片”的标签,其拍摄手法和内容为后来的灾难片设定了经典模式。
故事的主线相当引人入胜:两名意图炸毁位于日内瓦的世界卫生组织实验中心,行动失败后,其中一人被击毙,另一人携带着实验室的肺鼠疫恶性传染病菌逃上了开往瑞典的火车。为了确保病菌不扩散,有关部门迅速采取行动,封锁列车并改变其行程,让其驶向年久失修的卡桑德拉大桥,制造了一起列车翻车的灾难现场。
如果我们深入了解影片的时代背景,就能从故事中发掘出更多的深层含义。例如,预定的旅程与改道后的路线、各色人物的出场,都蕴含着丰富的故事内涵。尽管时光已经流转了三十年,我们仍然能从这些情节中发现历史的相似性和永恒不变的哲理。
让我们先来看看列车的原始路线和改道后的路线。从瑞士的日内瓦出发,原计划经过巴塞尔、巴黎、布鲁塞尔、阿姆斯特丹,最终抵达丹麦的哥本哈根和瑞典的斯德哥尔摩。改道后的路线却引领列车走向了东方,穿越了波兰的卡桑德拉大桥。这两条路线南辕北辙,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列车不顾千余名旅客的意愿而驶向陌生的东方?
故事的开端,一名美国职业军人上校的身影出现在世界卫生组织大楼的警报声中。原来,被携带的肺鼠疫病菌是美国秘密研究的成果。他们以为在世界卫生组织的实验室进行生化研究可以隐秘而过,却未料被两名入侵者打翻。为了掩盖美国生化武器研究的丑闻,他们必须采取极端行动,这才有了后来的列车改道事件。
我们知道在1976年,冷战的阴影仍然笼罩着欧洲大陆,国家间的联盟因各自利益而形成,如北约和华约。剩余的则是中立国家。原本从中立国瑞士开往中立国瑞典的列车,因突如其来的灾难而使得原本的行程计划全被打乱。沿途的国家纷纷拒绝了列车的停靠请求,即使同属于北约的法国和比利时也不例外。列车无法凭空消失,上校想起了遥远的波兰,他找到一个可以私下交易的重要人物,让列车绕过了卡尔巴千山,穿越了卡桑德拉大桥,抵达亚诺的隔离区。
随着消息在奔驰的火车上传播开来,乘客们依然如往常般谈情说爱。让我们来认识这些重要的出场人物:上校麦卡其代表政治、军事与国家利益;医生斯切娜代表WHO;医生张伯伦是拯救病人的英雄,代表良心与人道主义;作家珍妮弗是张伯伦的前妻,代表爱情与记录;犹太老商人代表集中营屠杀下的一代幸存者;军火商太太代表依靠战争发财的权贵阶级;毒贩罗比代表洗心革面的投机分子;黑人警察代表正常程序下的公民保护者;生病的小女孩代表希望。
感染的在车厢内大量接触人群,最终他在行李间死去,而其他乘客已有发病的趋势。有趣的是,这两位竟然来自中立国的瑞典。如果放在今天,他们可能来自中亚并操着一口阿拉伯语。
斯切娜医生和张伯伦很快找到了控制病菌的方法,然而上校并不愿意让车停下来。在决定让列车在卡桑德拉坠毁之后,他不再更改任何决定。敏感的女作家从犹太老人的痛苦中得知了卡德拉桑是一座无法承受重量之桥的信息。但守车的军人坚决拒绝了停车的请求,乘客们只能自救。自救的方式异常惨烈,在黑人警察的一把的帮助下,乘客们在张伯伦的带领下与军人展开了搏斗。毒贩罗比和黑人警察相继战死,犹太老人选择自焚以引爆几节车厢。而前面的车厢在冲过卡桑德拉时,大桥坍塌了,列车摔进大河引起大爆炸,河面上漂满了无辜者的死尸。
影片最终以悲剧收场。列车并未抵达亚诺隔离区,幸存的人们带着病菌四处逃散。影片之所以选择亚诺作为终点,是因为那里有着历史上最残酷的集中营。犹太老人的家人就死在那里,他一生不愿回到波兰,但最终仍选择埋骨亚诺。面对命运的无常和历史的残酷,他说:“这是宿命。”
影片所想要表达的内容远不止于此,任何一个情节都能引发人们的深思与追问。结尾时麦卡其上校对斯切娜医生说:“你要珍惜自己。”这句话出自善意,他的沉痛表情预示着他和斯切娜医生未来的命运。果然,军方的电话告知观众,上校与医生都已处于军方的严密监视之下。此前,当斯切娜医生面对麦卡其的责问时,他无奈地回答:“虽然现在当军人很不光彩,但既然当了就要当好。”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看到了一些令人痛心的事件和人物。以艾希曼为例,他在耶路撒冷法庭上为自己辩护,声称只是在执行上级命令,其双手并未沾满无辜者的鲜血。这种辩解却无法掩盖他作为屠杀重要执行者的罪行。与此类似的是世界卫生组织的脆弱性,在美国军方面前显得不堪一击。中立的承诺似乎也无法保证人民的安全,实验室被意识形态所侵蚀,原本救死扶伤的使命被扭曲。这一切都是如此讽刺,又充满了悲剧色彩。
距离二战结束已经过去了二十年,我们不禁要问,是谁赋予了麦卡其上校毁灭生命的权利?他的计划是如此周密,若非普通民众勇敢反抗,亚诺河恐怕早已充满了更多的冤魂。制片人和导演们将镜头对准了集中营,他们的意图不言而喻:美国军方在某些方面的行为无异于的行径。只要有国家存在,种族冲突和利益争夺,任何生命都可能成为牺牲品。这是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它超越了战争与和平的界限。在看似平静的表象之下,恐怖主义与灾难如影随形,最终受害的总是手无寸铁的民众,尤其是那些无辜的生命。一部影片所揭示的灾难已经不仅仅是肺鼠疫菌的问题,更多的是政治的阴谋。医生们能够控制疾病,但却无法医治政治上的恶毒。
通往卡桑德拉的大桥已然崩塌,破败不堪的大桥无法承受来自西方的压力。东方之旅沿途所见无不昭示着政治的后遗症:废弃的居所、倒塌的教堂、冷清的坟茔……在东西方融合的今天,下次拍摄灾难片时应该不会再选择波兰了吧。
我们无法避免政治的存在,同样也无法避免自然界的病毒。在灾难面前,人性的真情却能够给予我们一丝安慰。当面对无法逃避的灾难时,我们唯一能拥抱的只有身边的亲人。爱情在特殊场合下尤为显现,如非典时期深圳突然增多的婚礼,张伯伦医生与珍妮弗在生死边缘的重逢,以及罗比在生命最后一刻的托付。这些真情令人动容。
一位黑人警察为救生病的小女孩付出了生命,这预示着未来的希望。也许世界充满了绝望,但未来的日子仍然值得期待。在房龙的《宽容》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可能的未来:当不宽容的行为成为荒诞无稽的事时,宽容将统一天下。我们也必须面对现实,这个世界仍然被邪恶所控制。东德解体时的档案揭示出的真相震惊了世界,而美国中情局的秘密若被公开可能会让所有人绝望。在强大的国家机器面前,个人显得如此弱小与无辜。我们生活在这样的时代,除了信仰别无他法。在面对灾难时,普通民众失去了选择权,只能仰望上帝,希望他能给予我们庇护。无论面对什么样的灾难,我们都必须坚持下去,因为未来仍然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