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何为何帮吕后除掉韩信?为何又私下放了他的儿子?
西汉开国功臣——萧何:智勇兼备的政治家的传奇故事
作为汉初三杰之一的萧何,是西汉的开国功臣和政治家。他的故事在民间流传甚广,今天奇闻奇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在一段民间传说中,萧何曾献计杀死某重要人物,并在夷灭三族的时候,心生怜悯,偷偷将韩信的小儿子藏起来。他派人将孩子送到南越,交给南越武帝赵佗抚养,并改姓为韦。这个故事背后有着深刻的情感纠葛和历史的沉淀。
回顾萧何与韩信的恩怨情仇,真是“成也萧何败萧何”。当初韩信投奔刘邦却不受重用,流落乡间。萧何得知消息后,连夜追赶韩信,最终成功说服刘邦重用韩信,留下了“萧何月下追韩信”的佳话。后来两人的关系变得复杂起来。刘邦一统天下后,为了中央集权,解除了韩信的兵权,并将其转封为楚王。后来韩信被吕后和萧何联手陷害,夷灭三族。
关于韩信的谋反传闻,《史记》中有详细记载。有人推测,韩信与陈豨早有谋反约定,但长时间没有行动,似乎与萧何的谋划有关。吕后利用萧何的计策,骗韩信到宫中,然后将其杀死。仔细推敲这段历史,韩信手中没有兵权,仅靠一些罪犯和奴隶就想攻打皇宫,似乎并不现实。而且刘邦死于公元前195年,韩信此时早已有病在身,似乎并没有足够的条件和动机谋反。
萧何之所以会跟随吕后做出“狡兔死,走狗烹”的行径,其实是为了铲除功高震世的大将韩信。从私心来说,他如果拒绝吕后的请求,必然会得罪吕后,而刘邦已年迈,得罪吕后的后果不堪设想。从大局来看,韩信的功劳太大,又善于打仗,刘邦死后,太子性格软弱,未必能驾驭得了他。为了防患于未然,萧何选择杀死韩信。
接下来谈谈民间传说中韩信的小儿子。据某些传说,《史记》中记载了萧何在吕后夷灭韩信三族时,私下放了韩信的小儿子并将其送往南越。在《史记》的《吕本纪》、《萧相国世家》和《淮阴侯列传》中并没有相关记载。民间却流传着一个《族谱》,上面说韩信的幼子名叫韩潆,被萧何私藏并送到南越,改名为韦天宝,在南越武帝赵佗的庇护下生活在岭南。这个故事充满了传奇色彩和历史的厚重感。
萧何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开国功臣的形象跃然纸上。他的智慧和勇气在政治斗争中展现得淋漓尽致。他与韩信的恩怨情仇以及民间传说中的韩信小儿子的故事更是增添了历史的神秘色彩和丰富内涵。这些故事不仅让人感叹历史的曲折与复杂也让人对这位政治家的智慧与决策能力产生深深的敬意。推敲历史的真假:韩信与南越武帝赵佗的隐秘联系
我们不禁要探究一件事的真假,通过深入剖析历史记载,揭示背后的真相。《史记·淮阴侯列传》中明确记载吕后杀了韩信后,灭了其三族。但是否存在幸免于难的后人?正史上未有记载。
说到南越武帝赵佗,他是作为任嚣副将被派往岭南攻打岭南的。任嚣死后,赵佗趁中原战乱割据一方。在高祖元年即公元前205年,赵佗称王并建立南越国,同时封锁与外界的联系。公元前202年,赵佗所有的南越三郡都被分封给了长沙王,这意味着他并不承认对这三郡的占有权。直到公元前196年,刘邦派遣陆贾出使南越,赵佗才接受汉王朝的册封。在韩信离世时,南越并未归属于汉,赵佗为了保持独立性一直处于闭关锁国的状态。
对于萧何与韩信这两位大汉的开国元勋,赵佗收留韩信之子的决策显得令人费解。从任何角度看,收留一位与萧何有深厚联系的韩信之子似乎并非明智之举。萧何作为“汉初三杰”之一,更是一位政客和善于保全自己的官员。在刘邦晚年,他的地位已极为尊贵,作为百官之首的他选择自污以保自身周全。这样的人,“忠君报国”应是首要原则,为何他会为自己制造如此大的隐患呢?如果为了义气,为何不选择更为隐秘的方式提醒而非直接收留?斩草除根是小说中的常见情节,但现实往往并非如此简单。如果韩信真的有儿子在世,萧何是否会与其为敌?他们这一支是否会因为血海深仇而念念不忘要杀死萧何一族?庄公四年有言:“九世犹可以复仇乎?”我们当然希望韩信能有后人存活下来。他们或许曾改姓逃往岭南等地躲避灾难,但与其说是萧何所救,不如说是命运的垂怜!历史总是充满了未知和神秘,而我们正是为了揭开这些面纱而不断探索和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