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谔,如何评价北宋名将种师中?
北宋的种家军名扬天下,其中的种谔更是被史书和演义传颂为神一般的存在。在《水浒传》中,九纹龙史进的师傅王进曾在“老种经略相公”麾下避难,而鲁智深则是在“小种经略相公”的统率下担任提辖。
“经略”是北宋的武官官职,全称“经略安抚制置使”,是负责边疆地区军民行政的最高长官,权力极大。例如鲁智深虽为军官,但因他属于“小种经略相公”麾下,地方官在抓人前需先请示。
“老种经略相公”指的是种师道,他在靖康之变连环画开篇中有精彩表现,虽然最后因病去世,但其威名使金军将领在攻破汴梁城后都前来探望。“小种经略相公”则是种师道的弟弟种师中,他在北宋末年的主战派中位列二号人物,曾击退金兵对汴梁城的第一次围困。尽管他功勋卓著,却在朝廷的误判下战死沙场。
种师道、种师中的兄弟情深在北宋末年的抗金战争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他们一同守卫西北边疆,立下赫赫战功。金兵南下时,种师中随兄种师道到汴梁勤王,各路勤王部队到达后,金兵引兵退去。种师道因主张抗金而被免去军队职位,而种师中则继续率领军队拱卫汴梁。
在谋划袭击金兵的关键时刻,北宋朝廷的担心和误判使种师中失去了偷袭完颜宗翰部的良机。金军西路军在围困太原城时,种师中率军援助太原,但因孤军深入,最终在与金兵的激战中力战身亡。他的死亡不仅是北宋朝廷的失误,更是北宋军队管理制度的致命缺陷的体现。兵不知将、将不知兵的制度确保了武将不会谋权篡位,但在危急时刻,这种制度却成了致命弱点。
种师中的战死不仅是他的个人悲剧,更是北宋朝廷的无知和短视的反映。他的善战和忠诚被朝廷的误判和无知所淹没。如果宋朝采纳了他的策略,或许国都不会被金兵攻破。连对手金兵和强盗都尊敬的种师道兄弟,却在徽钦二帝的眼中成为不安定因素,这不禁让人对北宋的灭亡感到惋惜和哀叹。种师中的英勇牺牲对北宋军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场战斗的损失异常惨重,不仅最精锐的部队败于金兵之手,更在军队中激发了浓厚的畏战情绪。无疑,这为北宋的灭亡埋下了巨大的祸根。
《宋史》对于这场战役和种师中的牺牲有着深刻的记载和明确的判断。种师中曾计划出奇兵以掩其不备,然而这一策略却被李纲、许翰等人视为怯懦迟疑,认为这样会错失战机。他们的决策失误导致了种师中的牺牲,以及北宋失去了一支重要的保卫力量。
这支部队是北宋拱卫东京汴梁的重要力量,他们的失败不仅意味着军事上的损失,更在士气上给北宋将士带来了沉重的打击。这场战役的失败和种师中的牺牲,无疑让北宋的将士们感到沮丧和绝望。他们失去了一个英勇的领导者,一个能够带领他们战胜敌人的英雄。
这种情绪在军队中迅速蔓延,使得军队的战斗力大幅下降。许多士兵开始对战争产生恐惧和厌恶的情绪,这使得他们在未来的战斗中难以发挥出应有的实力。这场战役的失败和种师中的牺牲,不仅对北宋的军事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更在心理上对军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种师中的战死和这场战役的失败,为北宋的灭亡埋下了祸根。如果李纲、许翰等人能够正确判断形势,做出明智的决策,那么也许历史会走向一个不同的方向。历史的进程是不可避免的,种师中的牺牲和这场战役的失败,最终成为了北宋灭亡的催化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