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三姐电影(刘三姐电影拍摄历程)
在1959年的年末,长影导演苏里随厂长亚马一同赴北京参加全国文化工作会议。在那个星光闪耀的夜晚,广西相关部门的领导找到亚马,讨论关于合拍电影《刘三姐》的构想。苏里被亚马叫来一同听取并记录下这次商谈。
传奇的刘三姐是广西民间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深受当地人民的喜爱。当时广西正在举办盛大的“刘三姐大汇演”,各个剧种都在上演以刘三姐为主题的剧目。苏里深受触动,一部剧种能如此风靡,足见刘三姐这一角色的深入人心。
著名的词作家和剧作家乔羽正忙于以柳州彩调团的剧本为基础进行创作。广西方面希望将这个舞台剧改编成电影,并希望长影协助广西电影制片厂完成这一任务。两家电影制片厂的合作基础深厚,当年广西电影制片厂正是在长影的协助下成立的,主要干部也大多来自长影。
经过深入讨论,双方确定了合拍电影《刘三姐》的计划,由乔羽担任编剧,苏里担任导演。苏里立刻赶赴广西观看汇演,并邀请乔羽一同前往南宁。
广西电影制片厂派出的副导演陪同苏里在桂林、柳州等地进行考察。他们参观了传说中的刘三姐赛歌台等古迹,还欣赏了壮族青年欢快的对歌场景。一个月后,苏里回到长影汇报了所见所闻和感想,并决定尽快组织拍摄团队前往广西。
苏里和乔羽紧密合作,采用流水作业的方式推进创作。乔羽在楼上创作剧本,苏里则负责楼下的分镜头工作。他们的效率极高,乔羽上午完成剧本,苏里下午就完成了分镜头的部分。当时完成的剧本暂名为《刘三妹》。
在剧本讨论会上,大家对剧本的提升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故事更加生动,人物关系更加清晰。尽管有人对剧名有所建议,但总体评价积极。关于演员的选择,广西方面希望在当地挑选,苏里对此表示尊重。经过挑选,决定由南宁彩调剧团的付锦华出演刘三姐,并将剧本名称正式定为《刘三姐》。
苏里在“导演阐述”中深入描述了《刘三姐》的背景和风格。他强调了这是一个源自壮族地区的古老传说,主人公刘三姐是一个充满热情、勇敢、聪明和美丽的歌手,她用歌声鼓舞人民与封建势力斗争。
对于影片的音乐部分,苏里约请了曾为《五朵金花》和《神秘的旅伴》作曲的雷振邦来创作。在选景和服装设计上,导演选用了长影美术师童景文,并希望他融合国画传统元素来打造泼墨传神的画面效果。对于摄影方面,要求构图简洁明了,光调处理清晰明朗以突出桂林山水的诗情画意。
这是长影和广西电影制片厂的首度联合制作,广西方面高度重视并派出了副导演姜树森协助苏里。然而合作过程中也面临了不少挑战。广西方面对主演和服装设计提出了意见并提议换人重拍部分场景但考虑到已经投入的成本和时间成本双方陷入了困境这时苏里想到了黄婉秋一个清纯可爱的年轻女孩他大胆提出让她饰演刘三姐虽然当时黄婉秋只有十六岁但她凭借出色的表现赢得了导演和广西壮族自治区领导的认可成为了女主角最终人选的确立也推动了其他角色的调整阿牛一角最终由长影演员剧团的刘世龙接演。随后剧组顺利推进拍摄工作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精湛的制作技艺使电影《刘三姐》成为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经典之作引领着观众领略美妙的广西山水与民间传说之魅力。刘世龙疑惑地问道:“刘三姐是哪儿的劳动模范吗?”化妆师以风趣的口吻回应道:“她是古代的劳动模范,不是现在的。”经过试妆,苏里坚定地表示:“就是他了!”
剧中的二哥角色由梁音饰演,他在《我们村里的年轻人》中扮演的曹茂林角色让人印象深刻。老渔夫的角色则由张巨光塑造。而莫管家的扮演者是贺汝瑜,他们都是长影的杰出演员。
开始拍戏前,刘世龙表示想要看看剧本。姜树森却告诉他:“不用,你只需按照我告诉你的方式演绎就好。”她简要地介绍了剧情和即将拍摄的情境,随后拍摄工作便在摄影棚内开始了。《刘三姐》的拍摄先从内景开始,完成后再转外景。直到刘世龙背着行李抵达广西外景地,在途中拿起剧本时,他才明白《刘三姐》的真正故事。
在准备拍摄外景期间,刘世龙前往长春当时的第五百货商店购买牙膏。突然有人递给他一张车票,询问是否是他的。刘世龙毫不犹豫地回答:“不是。”当他接过车票并询问是否有人丢失时,竟然发现那是他自己即将前往桂林拍摄电影的票。有人认出了他是演员刘世龙,于是他将车票归还。
赶到火车站的刘世龙急匆匆地将自行车存好,然后奔向检票口,却发现车票又不见了。他意识到自己忘记了车票放在家里,但此时已经来不及取票。他只好解释情况并请求检票员让他进站,承诺上车后会补票。由于刘世龙是长影的知名演员,检票员最终让他进站了。
在广西拍摄外景时,遇到了极其闷热的日子。两个剧务负责往山上运送开水,导演苏里担心开水烫伤人,便上前帮忙。意外发生了,水桶突然滑脱,开水倾泻而下,苏里被烫伤,腿部皮肤严重受损。尽管被紧急送往医院并涂抹了药物,他仍然坚持在现场指挥拍摄。
苏里遇到的最大挑战是原本演配角的黄婉秋现在需要扮演主角刘三姐。这位年仅16岁的小姑娘缺乏人生阅历和表演经验。为了让她更好地融入角色,导演苏里一场戏一场戏地指导她,帮她分析人物特点。
影片拍摄过程中遇到了不少麻烦,甚至在上映前也遭遇了坎坷。广西方面提出了一些修改意见,包括增加刘三姐反财主霸山的情节和舞台戏中群众与刘三姐对歌的场景。厂方综合了各方意见,调整方案并请回广西的演员和歌曲配唱者进行补拍。
乔羽被请到长春与苏里共同研究修改剧本。他坚持不加媒婆说媒的情节,增加了盘歌、采茶等内容,删去了一些多余场景。经过这个修改方案,苏里带领团队进行了补拍。
影片拍摄过程中,广西方面曾表示这部影片主要是长影拍摄的,因此广西电影制片厂不署名。但后来广西方面准备重拍《刘三姐》,并发送了正式文件。最终,影片未署广西厂的名字。
影片上映后,刘世龙、黄婉秋和贺汝瑜等演员的知名度大幅提升,成为观众追捧的明星。随着《刘三姐》的走红,电影拍摄地桂林和阳朔也蜚声世界,成为热门旅游城市。
1991年7月,《刘三姐》发行30周年、黄婉秋从艺35周年的纪念活动在桂林市举办。编剧乔羽、导演苏里、演员刘世龙、梁音等人应邀出席。活动的高潮是沿当年拍摄路线乘船从桂林驶向阳朔的盛大场景。“欢迎刘三姐回阳朔”的大字在阳光下闪耀着金色的光芒。
大约40年后,《刘三姐》对张艺谋产生了深远影响,他执导的大型实景舞台剧《印象·刘三姐》也受到了广泛好评。张艺谋回忆说:“电影《刘三姐》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小时候对刘三姐的印象就是人漂亮、歌好听。”同样地,姜文也表达了他小时候观看《刘三姐》时的喜悦和感动:“我连续看了17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