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fo不符合要求可能会被召回 祸水东引公共自行车
近日,关于ofo的危机再次引起了广泛关注,而其机械锁与缺乏GPS定位功能的缺陷终究成为了其发展的重大障碍。针对近期提出的《关于共享单车的管理意见》,ofo因不符合相关要求,可能会被要求召回。面对这一局面,ofo却将矛头指向了公共自行车,试图转移公众视线。
回溯历史,公共自行车系统自诞生之初便在规范化管理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早在共享单车出现之前,公共自行车的管理已经步入正轨。对于ofo将公共自行车牵扯进此次争议的回应,公众并不买账。
4月21日,《北京市鼓励规范发展共享自行车的指导意见(试行)》公开征求意见,其中提出企业投放车辆应符合国家、行业标准并安装卫星定位装置。对此,《征求意见稿》引发了共享单车行业的广泛关注。摩拜单车、小蓝单车等主流共享单车品牌对此表示积极支持,并呼吁行业内不具备卫星定位、GPS功能的企业立即回收不合规车辆。
面对这一《意见》,ofo共享单车作出了回应。它提到从2012年起,北京市的公共自行车系统建设项目已经启动。经过数年的发展,公共自行车已经成为了城市交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虽然公共自行车并不具备GPS系统,但其作为共享单车的先驱,为市民普及了共享出行的理念。在某种程度上,没有公共自行车系统的发展,就没有共享单车行业的今天。
对于这部分没有GPS系统的公共自行车,某些共享单车公司竟然建议召回并销毁。在笔者看来,这一做法既是对多年建设成果的否定,也是对公共资源的极大浪费。这种态度也反映出一些公司对规则的漠视和无知。
ofo在回应中试图将无GPS的公共自行车纳入共享单车的范畴,从而转移视线。但《意见》中明确指出,共享自行车是以互联网技术为依托,旨在提供市民公共交通接驳换乘和短距离出行服务。公共自行车与共享单车虽有交集,但并非同一概念。
值得一提的是,《意见》在提及共享单车时并未提及公共自行车,且公共自行车“有桩”的特性也起到了类似GPS和智能锁的作用。ofo试图将问题归咎于公共自行车的做法显然站不住脚。
尽管ofo努力将焦点从自身问题转移到公共自行车上,但无法改变其召回命运的事实。事故频发、损毁率高、问题层出不穷的ofo共享单车在城市中留下了安全隐患,其大量损毁车辆已成为城市风貌的累赘。尽快召回才是明智之举,而不是一味地逃避责任或推卸责任。我们应该正视问题并积极寻求解决方案,以确保公众的安全和城市的整洁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