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节遇瓶颈 老三样很山寨被批沦为“庙会”
音乐节遭遇瓶颈,数量下滑
在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尽管北京周边仍有大型音乐节如期举办,但据记者统计,今年音乐节的数量相比往年有所减少。这一变化引起了业内人士的关注和思考。从2009年开始,中国音乐节的数量持续增长,但随着市场的饱和,如今遭遇瓶颈,数量出现下滑。
业内人士认为,目前音乐节的利润越来越少,是数量下滑的主要原因。他们指出,如今的音乐节往往沦为“同一首歌”的变种,甚至成为庙会式的活动。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市场细分和提高品质成为关键。
回顾音乐节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到从2009年开始,国内音乐节数量逐渐增多,2010年更是达到井喷状态。迷笛音乐节的负责人张帆介绍,那一年上半年的音乐节数量就达到了46个。音乐节的增多对音乐产业产生了巨大影响,推动了现场音乐的发展,使得许多唱片公司和唱片店转型为现场音乐推广机构。
尽管前两年音乐节数量增长迅速,但今年却出现了新变化。音乐人卢中强表示,今年的音乐节数量不如去年,开始进入瓶颈期。他认为,目前音乐节存在一些问题,如老面孔太多,品质无法保证,形式大于内容等。音乐节的盈利模式也比较单一,主要依赖票房和赞助,衍生产品的销售收入占比较小。
张帆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他坦言,音乐节并非都能盈利,整体实际经营状况并不乐观。外地音乐节尤其面临赔钱的风险,如果没有地方的扶持和支持,投资方面可能面临危险。
为了应对音乐节的瓶颈,业内人士提出了市场细分的建议。例如,首届“周庄摩登天空民谣诗歌音乐节”就是一次尝试,融入了诗歌环节,吸引了大量观众参与。
音乐节遭遇瓶颈,数量下滑,但业内人士仍在寻求突破。通过市场细分、提高品质、创新形式等方式,或许能够找到新的发展路径。支持和投资方的理性决策也是确保音乐节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自今年开始,音乐节在中国市场迎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蓬勃发展。各类音乐节如雨后春笋般涌现,风格多样,涵盖了摇滚、流行、民谣、诗歌等细分市场。其成功的举办,不仅标志着音乐节细分市场的开启,也为音乐行业树立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在这个繁荣的市场中,“大爱国际音乐节”的负责人戴明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明确表示,音乐节在中国进行市场细分是必要的。他指出:“由于中国音乐节数量众多,质量参差不齐,有些甚至可以说是山寨版,只是音乐的‘庙会’。有品质的音乐节其人群定位非常稳定。当市场细分之后,各个音乐节可以保证各自的高端品质,就像草莓、迷笛这样的品牌一样,在每个领域都树立起了自己的地位。只有这样,音乐节的路子才会越走越宽。”
与此音乐人卢中强也分享了自己的经验。他以前策划的音乐节大而全,并未考虑市场细分,效果并不理想。直到去年,他开始专注于民谣路线,打造了“民谣在路上”这一全国巡演品牌。今年,该品牌将参加各地的主要音乐节,如地坛音乐节,并在上海进行户外演出,甚至还将前往绍兴演出。
对于未来音乐节的走向,张帆认为,只要有利润点,就会有大量资金和人力的进入。随着音乐节的日益普及和市场的不断扩大,未来将有更多的音乐节涌现。他预测:“在中国600多个城市中,估计每个城市都将有自己的音乐节。这是一个不可阻挡的趋势。”
在这个充满活力和创意的时代,音乐节作为文化表达的重要载体,正在为我们的生活增添更多色彩。让我们共同期待这个市场的持续繁荣和发展,期待更多高品质的音乐节为我们带来音乐的盛宴。
文/记者寿鹏寰 王岗 (报道内容整理) 制图/刘江 (插图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