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动政变推翻武则天统治的张柬之,最后的结局如何?-
张柬之,唐朝名相与诗人,生于625年,逝于706年,字孟将,籍贯襄州襄阳县。他的生平经历丰富多彩,尤其是在神龙政变后的人生轨迹,引人深思。
神龙政变后,张柬之并未如历史上其他政变成功者那般独揽大权,反而遭遇贬黜,最终流放到广州,忧愤而死。这一切的根源,还要从武则天在位时说起。
公元683年,唐高宗李治逝世,其嫡三子李显继位,史称唐中宗。武则天以太后的身份临朝称制,短短一个月后,李显因争权被废。这是武则天的亲儿子,但在权力面前,母子亲情似乎显得微不足道。
武则天废掉李显后,让老四李旦继位,即唐睿宗。有了之前的教训,李旦这次学乖了,不再反抗,选择做一个傀儡皇帝。于是,接下来的六年里,武则天以太后的身份把持朝政,打压异己,安插自己的人手。
就这样,六年之后,公元690年,李旦在母亲的胁迫下禅位给武则天,武则天登基成为一代女皇。她做皇帝的表现相当出色,唐朝在她手中蒸蒸日上,国力越发强盛。
武则天在位后期开始滥用酷吏,大肆排除异己,给唐朝的政治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除此之外,她还大肆分封武家之人,这一行为引发了朝廷的动荡。尤其是皇储问题,变得尤为突出。
李旦禅位后被封为太子,但武家人的崛起让情况变得复杂。武家人认为,虽然李旦是儿子,但他姓李,而武则天姓武,那是否应该传位给武家呢?这种想法促使武家人开始攻击李旦,试图通过诋毁他,让武则天废掉李旦,改立武家人为皇储。
在这样的背景下,李旦的日子过得相当凄惨。他的妻子被这些人诬告后秘密处死,而他自身也活得如履薄冰,什么都做不了,甚至连生气都不敢。
这样的日子过了八年之后,终于出现了转机。武则天在这八年里一直在犹豫,到底应该传位给武家还是李家?最终,在她最信任的狄仁杰的劝说下,她决定传位给自己的儿子。
即使决定传位给儿子,武则天依然没有选择李旦,而是根据长幼有序的原则,选择了召回被废的李显立为太子。此时的李显已经被放逐在外十四年了,日子过得凄惨无比。
召回李显后,武则天召集两族子弟在明堂盟誓,试图化解武家和李家的矛盾。但这种做法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李家和武家之间的仇恨已经深重难解。
经过一辈子的斗争后,武则天开始放松享乐。她不再过问朝政大事,开始大兴土木、养面首、喜奢侈。这种转变使得朝廷局势更加动荡不安。此时张柬之虽有抱负却不能施展才华只因政局变动过于剧烈与复杂 。狄仁杰的智慧与策略:大唐的权力斗争与变革
武家和李家的争斗,如同大唐王朝内部一场难以调和的矛盾。双方都在等待武则天的去世,以为能借此机会一举夺权。朝堂之上,新的势力正在崛起,那就是武则天的宠臣,特别是张昌宗、张易之兄弟。他们凭借武则天的宠信,在朝中权势熏天,使得朝堂局势更加复杂。
朝中正直的官员们忧心忡忡,担忧随着各方的争斗加剧,一旦武则天去世,可能会引发大唐的全面爆发。在这样的背景下,狄仁杰展现了他的睿智。他明确提出了保护李家的策略,同时尽量保持对武则天的尊重,不引发大规模的朝堂变动。
狄仁杰深知自己的寿命可能无法超越武则天,因此他积极为武则天举荐人才,其中就包括张柬之以及后来发动神龙政变的众多主谋。在狄仁杰的推动下,这些人才被武则天重用,为即将发生的风暴做好了准备。
公元705年,武则天病重,朝野震动。张家兄弟趁机封锁迎仙宫,以养病为名,实则操控朝政。武家和李家受到压制,无法接近武则天。机会终于到来,被狄仁杰看中的张柬之挺身而出。他敏锐地意识到,要扶保太子李显顺利登基,必须首先解决无根浮萍的张家兄弟。
张柬之联合一众大臣,果断行动,谎称张家兄弟谋反,迅速控制了迎仙宫。然后请出李显,一举解决了武家和李家的矛盾。在大家的努力下,武则天最终禅位给李显。整个过程迅速而顺利,武家反应不及,李显成功登基。
这场政变堪称奇迹,只死了少数几个人。李显对于发动政变的人却深感忌惮。他们的成功并非偶然,背后有着狄仁杰的智慧与策略。正是狄仁杰的举荐和策略布局,使得张柬之等人能够成功发动政变,解决了一场可能引爆整个大唐的危机。
这场变革虽然带来了大唐的新局面,但也让李显认识到了权力的复杂与危险。在这场政变中崭露头角的张柬之等人,虽然功勋卓著,却也让他心生警惕。如何稳固政权、平衡各方势力、避免内乱再次发生,成为李显面临的新挑战。
而狄仁杰的智慧与策略也将在未来继续影响着大唐的走向。他的理念得到了众多唐朝高级官员的认可,成为大唐权力斗争与变革中的重要力量。大唐的未来将如何发展,还需看这些智慧与策略如何继续发挥作用。李显在被推上皇帝宝座之前,其实对即将发生的一切都一无所知。他的登基,更像是一场糊里糊涂的戏剧,让他在一群人的拥戴下,突然成为了皇帝。这样的命运转折,让他不禁让人捏了一把冷汗,如果他被人利用,皇位可能也会在一场阴谋中失去。
李显并不是一个昏庸的皇帝。他对权力有着深刻的认识,明白掌控权力的重要性。在登基后,他开始了一场复杂的政治斗争。
名义上,他重用了发动政变的功臣,如张柬之,将他提拔到了天官尚书的高位,同时赐予汉阳郡王的荣誉。他对其他主谋也进行了类似的封赏。他暗地里削弱了这些功臣的权力,让他们虽有官职和爵位的光环,却无实权在手。
面对武家势力,李显并没有选择清算。他的决策背后有着复杂的考量。他忌惮自己的母亲武则天,在武则天还活着的时候,他不敢轻易对武家下手。而且,武家和李家的关系错综复杂,清理武家可能会牵连到他自己。他刚登基不久,权力尚未稳固,贸然行动可能会导致权力真空,让其他势力趁机掌握大权。
出于这些考虑,李显选择了重用皇后一族的人,试图提升自身力量。这一决策却给之前帮助他的功臣们带来了灾难。
张柬之等大臣被明升暗降后,虽有机会接近李显、为其出谋划策,但已失去了实权。武家感受到了威胁,开始联合新掌权的韦氏外戚打压这些大臣。外戚野心勃勃,想要掌握大权,自然容不下这些挡路的功臣。
在这样的打压下,张柬之等大臣相继被免职,流放外地。张柬之被贬到遥远的广东,对于一个八十多岁的老人来说,这样的长途奔波无疑是致命的。他抵达泷州后,很快便病逝了。
除了张柬之,其他与他一同发动神龙政变的功臣们也没有得到好的结局。他们大多被流放外地,最终在抑郁中离世。最惨的是桓彦范,他在流放途中甚至被残忍杀害。
李显的决策虽然暂时制衡了功臣,但最终却引来了更大的麻烦。外戚一党上台后,与武家联合,架空了李显这个皇帝。最终,李显被自己的皇后韦氏毒死。
神龙政变之所以能够成功,主要是因为在当时的复杂局势下,几方势力对峙,给了张柬之等人机会发动政变。政变后的功臣们过于乐观,轻易放弃了实权,导致在面对武家和外戚的打压时,毫无还手之力。张柬之一代功臣的下场令人惋惜。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