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国的国都被攻占,为何还能坚持五十余年?
在公元前278年,楚国的国都郢城被秦国将领白起攻陷,这似乎预示着楚国的灭亡。楚国却在此后坚持了五十余年。那么,究竟是什么力量支撑楚国走过这段艰难岁月,并在困境中重新崛起呢?接下来,让我们跟随历史的脚步,探寻其中的奥秘。
楚国,早在商朝时期就已存在,那时的楚国先祖们只是南方的一个小部落。在周朝建立后,他们响应周文王的号召,共同推翻了商朝。战争结束后,楚国先祖们在论功行赏时遭遇尴尬,他们的贡献被认定为微小,因此并未得到正式的册封。直到周成王时期,楚国才终于获得了一个爵位,开始了自己的诸侯国历程。
尽管初始地位尴尬,楚国的先民们并未气馁。他们充分利用南方的地理位置优势,不断开发土地,发展生产。南方的广阔空间为楚国提供了巨大的发展潜力。与此楚国也开始逐渐壮大,逐渐成为了南方的一个强大诸侯国。
随着时间的推移,楚国开始吞并其他诸侯国,其强大实力引起了周王室的注意。随着周王室的衰落,楚国的影响力日益增强。地处南方的楚国,虽然远离中原,但也有着天然的屏障。这使得周王室在征讨楚国时面临巨大的困难,最终只能不了了之。
到了周桓王时期,楚国已经成为南方数一数二的大国。楚国的国王并不满足于自己的爵位,他们向周桓王提出了升爵的请求。这一要求被周桓王拒绝后,楚国开始自行称王,与周王室平起平坐。这一举动虽然引起了周王室的不满,但却无法对楚国进行有效的制裁。
从楚武王开始,楚国经历了几代英明的国王,国力持续提升。在楚成王时期,楚国与齐国争霸;到了楚庄王时期,楚国更是正式称霸,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即使后来面临南方吴国和越国的崛起,楚国也能在困境中重新站稳脚跟,甚至消灭越国,进一步扩大了自己的版图。
战国初期,楚威王在位时,楚国消灭了越国,掌控了吴越之地,成为南方最强大的国家。巅峰时期的楚国,国土面积之大超过其他诸侯国。广阔的领土意味着丰富的资源和巨大的发展潜力。
正是家底厚实、战略纵深大、发展潜力充足等因素的支撑下,楚国才能在国都被攻陷后依然坚持五十余年。楚国的历史告诉我们:一个国家的兴衰不仅仅取决于一时的得失,更在于其坚实的基础和坚韧不拔的精神。在远古的春秋战国时代,尽管大部分人口集中在北方,但楚国,凭借着其广袤的疆域,也拥有了相当可观的人口数量,其国力在战国七雄中更是名列前茅。
随着楚国对越国的完全兼并,其国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鼎盛。就在楚国开始走上了下坡路。究其原因,最核心的问题在于楚国的变法尝试未能成功。
在战国初期,随着传统的井田制逐渐瓦解,奴隶制社会体系也开始动摇。在这一大背景下,各国都意识到原有的制度需要进行改革。因为在此之前的奴隶制制度下,贵族世袭,而平民没有土地和上升通道,这使得各国的生产力和军队战斗力都受到限制。但到了战国时期,冶铁技术的成熟和农具的普及,使得底层百姓的耕作变得更为轻松,因此原有的土地制度和社会体系开始受到冲击。
面对这样的局势,各国都开始了变法,试图建立新的社会制度以提升国力。在这个过程中,魏国的变法最先取得显著成效,迅速提升了国力。楚国也进行了变法,邀请了著名的政治家吴起主持。令人遗憾的是,吴起的变法仅持续了六年,便因楚悼王的去世而终止,吴起本人也被旧贵族联合杀害,变法运动彻底失败。
此后,楚国对变法产生了抵触情绪。虽然凭借着优越的地理条件和越国的衰退,楚国仍在发展,甚至在吴起被处死后近五十年后成功吞并了越国。旧有的社会体制已经无法满足楚国继续发展的需求。
吴起去世后,楚国虽然仍在扩张,成为南方的霸主国,但国内的变法主张总是遭到旧贵族的联合反对。这些旧贵族因为变法会触动他们的利益而坚决抵制。楚国的变法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
尽管吴起的变法失败了,但没人能预料到,这场变法会在多年之后以一种出人意料的方式影响楚国甚至导致其覆灭。吴起离世时,有一个来自卫国的年轻人对他深为敬仰,十分推崇他的学说。这个人后来到了秦国,主持了秦国的变法,使秦国迅速崛起,这个人就是商鞅。
商鞅变法后,秦国迅速强大起来。秦国的崛起势必会与周边国家产生冲突,尤其是与强大的楚国。尽管最初秦楚两国关系不错,有世代通婚的友好关系,且最初的主要敌人是魏国。但在商鞅活跃的几十年里,秦楚之间的冲突并不显著。
然而公元前329年楚怀王即位后,楚国开始由盛转衰。他意识到国内的问题并试图进行变法。但由于国内旧贵族的强烈反对声音以及吴起变法失败的阴影仍存使得他的变法同样未能成功屈原等大臣也被排挤。
在此期间秦国持续扩张已经击败了魏国和赵国下一个对手便是齐国和楚国当时楚国正和齐国结盟共同对抗秦国。为了瓦解齐楚联盟秦国采取了手段提出要送给楚国六百里土地换取其断交于齐国。楚怀王急于提升威望无法拒绝这一请求但在与齐国断交后秦国却拒不承认之前的承诺导致楚怀王率军征讨秦国结果被秦国大败丢失了大片国土。
此后秦国以归还土地为诱饵诱使楚怀王前往秦国谈判结果楚怀王被秦国扣押至死。楚怀王离世后楚国虽选出新王但国内依然维持旧有制度导致国力迅速衰退秦国也趁机占领了整个巴蜀之地国力进一步增强。
公元278年秦国大将白起率军攻入楚都郢都当时在位的是楚顷襄王。虽然失去了国都使得楚国大损但其仍掌握长江中下游地区以及大半个淮河流域真正伤筋动骨尚未至于此。此后楚顷襄王将国都迁至陈城即今天的河南省淮阳市以图东山再起。历史的尘埃落定之际,楚国在遭受一番磨砺后仍然展现出其坚韧的生机。楚顷襄王率领的楚国军队,再度从东部调集了十几万精锐士兵,成功驱逐了秦军,并收复了失地中的十五座城池。尽管楚国失去了昔日的国都,但其底蕴犹存,实力依然强大。
在那个时代,各国之间的争斗已经趋于白热化阶段。楚顷襄王意识到,周围的小国仍然存在着潜在的进攻机会,楚国仍然拥有扩张的可能性。而在秦国的连续扩张过程中,各国逐渐意识到秦国的威胁,开始联手对抗。尤其长平之战后,楚国与赵国、魏国、韩国达成了攻守同盟,共同对抗秦国,这一举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楚国的压力。
长平之战后,秦国内部出现了动荡。庄襄王离世后,短短几年间秦国更换了三位国君,直至嬴政继位。然而嬴政年幼时,大权旁落,楚国得以度过一段安稳的日子。随着嬴政成年后正式掌权,秦国的统一战争拉开帷幕,楚国也走向衰落。
公元前223年,秦国大将王翦在战场上大败楚军,俘虏了楚王负刍。尽管之后楚国仍有残余势力选出新的楚王,但在之前的战斗中,楚国已失去全部精锐,无力再与秦国抗衡。最终,楚国被秦国彻底灭亡。
回顾秦国灭楚的历程,不难发现楚国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自身的变法失败和国家体制落后。楚国本身的国力十分雄厚,即便失去旧都,依然强大无比,不是秦国能够轻易吞下的。当时除秦楚两国之外,其他几国也在进行联合抵抗。再加上后来秦国内部出现的问题,使得楚国在失去国都后仍能存活五十多年。
如果历史可以假设,楚国能够成功改革的话,凭借其当时的雄厚国力,或许一统天下的并非秦国,而是楚国。历史没有如果,只有结果。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